安徽省洪澇災害常見病證中醫(yī)藥防治手冊(2020版) |
時間:2020-08-27| 點擊:次 |
安徽省洪澇災害常見病證中醫(yī)藥防治手冊(2020版) (居民版)
前 言
入夏以來,安徽省長江、淮河及巢湖流域發(fā)生了嚴重的洪澇災害。當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常態(tài)化防控階段,為發(fā)揮中醫(yī)藥在救災防病工作的特色優(yōu)勢,指導一線醫(yī)務人員和災區(qū)群眾合理運用中醫(yī)藥防治洪澇災害常見病證,保證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,為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做出貢獻,受安徽省中醫(yī)藥管理局委托,安徽省中醫(yī)藥學會、安徽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組織本省著名中醫(yī)藥專家針對我省洪澇災害可能發(fā)生的常見病證,在安徽省中醫(yī)藥學會、安徽省針灸學會編寫的《安徽省洪澇災害常見病證中醫(yī)藥防治手冊(2016年)》基礎上,修訂編寫了《安徽省洪澇災害常見病證中醫(yī)藥防治手冊(2020版)》。 本手冊分基層醫(yī)療機構版和居民版兩個版本,居民版主要供災區(qū)普通社區(qū)居民應用中醫(yī)藥防治常見病證時參考。
一、群體預防 目前安徽流域正值暑熱和多雨季節(jié),氣候特征是暑濕夾雜,易從“暑熱夾濕”為病,按照中醫(yī) “天人相應”的理論,應飲用“清熱解暑、芳香化濕”之品為宜。 推薦通用預防方法、運動療法和飲食療法。 通用預防方法: (1)荷葉(新鮮)10~15g,生姜二片,用水300ml,煎煮至150~200ml左右,代茶飲,每日2次。 (2)荷葉(新鮮)10~15g,綠豆20g,用水500ml,煎煮至150~200ml左右,代茶飲,每日2次。 上述兩個代茶飲方具有芳香化濕祛暑的作用,適用于大眾人群。 飲食療法: 1. 洪澇災害后,目前濕熱之邪較重,可以采用食療祛濕,建議多食薏米粥,也可以用綠豆煮湯代茶飲,達到清熱解暑利濕的作用。 2. 多吃清淡祛暑的新鮮蔬菜瓜果,如冬瓜、絲瓜、黃瓜、芹菜、西瓜等。 3. 兒童要少食厚膩肥甘的食物,防止滋膩礙胃,影響消化。 4. 夏季炎熱,注意適量飲水,以白開水、淡茶水為宜,少飲酒。 運動療法: 1. 夏季暑熱較重,運動量不宜過大,宜量力而行,循序漸進,以戶外打太極拳、漫步為宜。 2. 對于老年人,可以選擇簡單的形體動作為宜,如伸伸腰、踢踢腿等,達到舒經活絡、調理氣血的目的。
二、急性胃腸炎 急性胃腸炎是胃腸黏膜的急性炎癥,臨床表現主要為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發(fā)熱等。本病常見于夏秋季,其發(fā)生多由于飲食不當,暴飲暴食,或食入生冷腐餿、穢濁不潔的食品。 1、預防性驗方 餐前食用新鮮洗凈大蒜2~4枚,或餐中服用醋。 2、常見病癥處方 葛根芩連湯:葛根15g,黃連9g,甘草6g,黃芩9g。顆粒劑或中藥飲片水煎服,每日1劑,分兩次服用。 藿香正氣散:藿香10g、紫蘇12g、白朮10g、白芷10g、茯苓15g、半夏10g、桔梗12g、厚樸10g、陳皮12g、生姜10g。顆粒劑或中藥飲片水煎服,每日1劑,分兩次服用。 3、常備中成藥 藿香正氣水(膠囊)、黃連素片、葛根芩連片、枳殼健胃顆粒(安徽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院內制劑)、復方參術健胃膠囊(蕪湖市中醫(yī)院院內制劑)、化濕和胃散(蚌埠市中醫(yī)醫(yī)院院內制劑)等。
三、感冒 感冒是一種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,包括細菌、病毒等感染。臨床上以頭痛、鼻塞、流涕、惡寒、發(fā)熱為主要表現。 1、預防性驗方 可用陳醋加熱,關上門窗,每隔一周熏一次。 香芩飲:藿香10g、佩蘭10g、金銀花10g、蒼術10g、葛根10g、黃芩10g。顆粒劑或中藥飲片水煎服,每日1劑,分兩次服用。 2、常見病證處方 (1)風寒感冒:惡寒重,發(fā)熱輕,無汗為主要表現。 荊防敗毒散:荊芥、防風、茯苓、獨活、柴胡各10g,前胡、川芎、枳殼、羌活、桔梗、薄荷各6g,甘草3g。顆粒劑或中藥飲片水煎服,每日1劑,分兩次服用。 (2)風熱感冒:發(fā)熱重,惡寒輕,汗出為主要表現。 銀翹散:連翹10g、銀花12g、桔梗10g、薄荷10g、竹葉10g、荊芥穗12g、淡豆豉10g、牛蒡子10g、生甘草6g。顆粒劑或中藥飲片水煎服,每日1劑,分兩次服用。 (3)暑濕感冒:身熱、微惡風,汗少,肢體酸重或疼痛,頭昏重脹痛為主要表現。 新加香薷飲:香薷6g、銀花9g、鮮扁豆花9g、厚樸6g、連翹6g。顆粒劑或中藥飲片水煎服,每日1劑,分兩次服用。 3、常備中成藥 疏風解毒膠囊、銀翹散、菊藍抗流感膠囊、連花清瘟膠囊、復方藍銀顆粒(安徽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院內制劑)、重連口服液(安徽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院內制劑)。藿香正氣水(丸、顆粒、膠囊)、十滴水、風油精等。
四、中暑 中暑是指在炎熱季節(jié),感受暑熱之邪,驟然發(fā)生的以高熱、汗出、煩渴、乏力或神昏、抽搐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急性熱病。 1、預防性驗方 (1)太子參30g、麥冬30g、五味子20g,加水300ml蒸煮15-20分鐘,每日分兩次蒸煮取汁150ml混勻服用,每日一劑。 (2)綠豆湯:綠豆50g、紅糖20g,加水蒸煮20分鐘,取汁頻頻飲用。 2、常見病證處方 (王孟英)清暑益氣湯:西洋參5g、藿香10g、佩蘭10g、石斛15g、麥冬9g、黃連5g、竹葉6g、荷梗6g、知母6g、甘草3g、粳米15g、西瓜翠衣30g、滑石15g(先煎)、生甘草5g。顆粒劑或中藥飲片水煎服,每日1劑,分兩次服用。 3、常備中成藥 人丹、十滴水、六一散、生脈飲、清涼油、風油精、甘露消毒丹、安宮牛黃丸等。
五、皮膚濕疹、皮炎 濕疹、皮炎是由多種內外因因素引起的一種皮膚損傷疾病。 1、局部用藥 (1)六一散、松花粉、爐甘石洗劑、三黃散、四味黃連洗劑(安徽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院內制劑)等外用。 (2)馬齒莧30g,或鮮馬齒莧適量,水煎后放涼外洗或濕敷。 (3)三妙散(黃柏l00g、牡蠣200g、青黛15g,共研成細末),取適量用植物油調成糊狀,外涂患處。 2、常見病證處方 (1)龍膽瀉肝湯:龍膽草10g、梔子10g、黃芩12g、木通8g、澤瀉12g、車前子10g、 柴胡12g、甘草10g、當歸10g、生地12g。顆粒劑或中藥飲片水煎服,每日1劑,分兩次服用。 (2)除濕止癢湯:茯苓皮15g、生白術10g、黃芩10g、梔子6g、澤瀉10g、茵陳6g、枳殼10g、生地10g、竹葉10g、燈芯6g、甘草10g。顆粒劑或中藥飲片水煎服,每日1劑,分兩次服用。 3、常備中成藥 龍膽瀉肝丸、濕毒清膠囊、膚癢顆粒、皮膚病血毒丸、二妙丸、四妙丸、參苓白術丸、四味黃連洗劑(安徽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院內制劑)、苦黃止癢酊(蕪湖市中醫(yī)院院內制劑)等。
六、癬(淺部真菌感染) 手癬是一種發(fā)生在手掌和指間的皮膚癬菌感染;足癬主要發(fā)生于足跖部及趾間,可以延及足背及踝部;體癬是發(fā)生在皮膚上的淺部真菌感染;股癬特指發(fā)生在腹股溝、會陰部和肛門周圍的淺部真菌感染。 1、局部用藥 (1)用蒼耳子15g、地膚子15g、蛇床子15g、苦參15g、馬齒莧20g,水3000毫升煎煮20分鐘后,待涼后浸泡或濕敷患處,每次20至30分鐘,每日1至2次。 (2)體癬、股癬:可用苦參30克、百部30克、蛇床子15克水煎,放冷后外洗。 2、常用病證處方 龍膽瀉肝湯:龍膽草10g、梔子10g、黃芩12g、木通8g、澤瀉12g、車前子10g、 柴胡12g、甘草10g、當歸10g、生地12g。顆粒劑或中藥飲片水煎服,每日1劑,分兩次服用。 3、常備中成藥 當歸苦參丸、連翹敗毒丸、復方土槿皮酊、復方黃柏液、荊皮癬濕酊(安徽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院內制劑)、鵝掌瘋醋劑(安徽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院內制劑)、苦黃止癢酊(蕪湖市中醫(yī)院院內制劑)等。
七、腰扭傷 急性腰肌扭傷是指腰骶、骶髂及腰背兩側的肌肉、筋膜、韌帶、關節(jié)囊等軟組織突然受到扭、挫、閃等外力的作用而發(fā)生的急性損傷,而引起腰部疼痛及活動受限的一種急性病癥。中醫(yī)學屬“腰痛病”、“閃腰”范疇,好發(fā)于青壯年體力勞動者、長期從事彎腰工作者。 (1)推拿治療 1)放松手法:患者俯臥位,醫(yī)者站其患側。以?法在患者督脈、膀胱經、骶棘肌、腰骶部操作約5分鐘;彈撥骶棘肌,自上而下3-5遍;指按壓痛點(阿是穴) 、命門、腎俞、腰陽關、大腸俞等穴位,每穴30秒;點法施于委中、陽陵泉,酸脹為度。 2)調整手法:俯臥位腰部后伸扳法:患者俯臥位,術者一手掌按住腰骶部,另外一手抱住患者膝部上方,兩手相對用力并使腰部后伸(后伸不超過30°),使患側下肢一起一落,反復3-5次;側臥位腰部斜扳法:患者患側在上的側臥位,醫(yī)者位于患者正對面?;颊咔衔幌轮?,術者一手置于患者肩部,另一上肢肘部置于患者臀髂部而手指置于腰痛節(jié)段,轉動腰部,當腰旋轉到不能轉動(約30°)時,術者用雙上肢向相反方向約3°-5°短促扳動。不強求腰部“咔嗒”響聲。 3)結束手法:雙手重疊按揉患者腰部,自上而下3-5次;在腰骶部患側膀胱經施以小魚際擦法,透熱為度。 (2)針灸療法 取穴:水溝、委中、腰痛穴及阿是穴 操作:毫針刺,用瀉法,同時囑患者在行針中向前、后、左、右活動腰部部;委中可局部點刺放血。 每日治療1次,每次30分鐘。針灸治療腰扭傷療效較好,常有針入痛止之效。 (3)調護 1)早期減少腰部活動,臥硬板床,注意局部保暖,勿受風寒。亦可配合藥物熏蒸、刮痧等療法以增強療效。 2)疼痛較重時佩戴腰圍固定,以減輕疼痛,緩解肌肉痙攣,防止進一步損傷。 3)病情緩解后,需要逐步加強腰背部肌肉鍛煉。 (4)常備中成藥 跌打丸、七厘散、小活絡丸、消瘀接骨散(安徽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院內制劑)。
|
上一篇:2018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(最新版) |
版權所有:中鐵上海局蕪湖醫(yī)院 皖公網安備 34022102000550號 皖ICP備20010113號-1
醫(yī)院地址:安徽省蕪湖市灣沚區(qū)蕪湖南路與荊山河路交匯處 電話:0553-2821120
技術支持:蕪湖做網站《成澤網絡》